修行金篇摘要第十五篇

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

儒教教主孔聖先師  講道鐘警明!

夫天有三寶日月星,地有三寶水火風,人有三寶精氣神,而人稟天地,以配乎三才,不能與天地同根者何哉?乃因不知和合之理也。天無日月,黑暗不明;地無水火,萬物不生;人無精氣,肉體難存。天地與人,有創造萬物之功能,故稱為三才,而人乃三才之一,何不能與天地同壽者,皆因不知超脫之理也。

世人若思與天地同春者,必須先知順逆之理,順則為凡,而生有形之物,逆則為仙,修煉萬劫不壞,無形無相之金剛聖體。吾感嘆世人,愚迷貪痴,不知身中至寶,多受名利情愛,酒色財氣所牽纏,日傷月損,被迷未醒,致難解脫輪迴,故永沉苦海慘苦,皆被此八魔之所累也。諸善男信女,若希望超脫苦輪,而與天地同壽者,須修煉身中三寶,精氣神皈元,自心火下降,將腎水逆上,自得水火融和,性命則合一,結成男子能產嬰兒,萬劫長存,與天地同體,即免受無常之拘束,又避免冥王之刑罰也。

世人總不知,先天大道者,即是人倫天道也。吾傳八德者,乃望世界大同之法也。世人若能依照教規,遵守八德七政之道理而行,三寶無煉自聚頂,五氣無調則朝元。吾觀看現在世人,全重物質用事,總不體貼聖人,治世苦心,雖有比喻勸世,反說虛妄不實,只用無稽之談。到此午運之末, 無極老母,大開洪慈,特設三期普渡,若觀三期人心,如此過惡,恐難得渡回,故諸仙佛聖真,多有極力以渡眾生,望個個能上天台,世人若不知反悔,而再沉迷不醒,此靈性滅盡,則永墜地獄受苦,後返真亦無日矣。故三期大劫,須內外兼修,若無內果,只有外功,亦難證極樂之位也。期待世人,勤緊修持為上。

諸子所知,昔日吾生在列國,亂世時代,作春秋,定禮樂,周遊列國,所傳之道,是為人道,乃世界大同之法。當時吾不知天道之奧妙,在中途遇吾師項橐,點破玄關一竅,直指先天之大道,時吾感嘆,道之微妙,而曰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。

須知大道至精至微,若無人倫,何能得天道耶?後代之世人,欲學吾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。吾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

在吾傳道之世,大道之玄機最祕,到現在三期, 慈母准命,宏開大道,玄機一切,漏出在本道鐘之內,使世人,不論在家,或出家,皆能自習研究,實乃現世,學道者之幸福。因為如此大幸,切勿失良機,須要切磋琢磨,嚴守戒律,要知古時之學道者,須往千里求明師,萬里求口訣,歷盡艱苦,今有此最簡便,而且容易修煉之法,若再不知修者,就已經無望也。總要嚴守皈戒,須綱常從德無虧,能依照本書,仙佛所規定之準繩而進,自得超脫也。今夜大悅本堂諸子,有點誠心,代天頒書,幫助普渡,助理收圓之大業,故吾賜一言,以為隨身應用之至寶,乃是「忍」字是也。此忍字刀插心,乃學心讓刀也。

為君若能忍,可得天下平;諸侯或官員,若能忍,可保其位;夫妻若能忍,可享百年偕老;朋友若能忍,盟情則不廢;修道參禪之人若能忍,得成正果。此謂能忍之善報,「若不忍」則不得善報。王不忍,國家擾亂;家族不忍,家道衰退;諸侯或官員不忍,政事混雜,則受罰貶或致免職;夫妻不忍,家庭分散,子女變孤獨;兄弟不忍,則計較財物,相爭分居;朋友不忍,禮義疏遠,廢棄盟誓;學道參禪之人,若不忍,不但三寶難皈元,功德林,能被無明火燒化,反真則無望,枉費前功矣。

世人若能忍一時,火坑化作白蓮池,所以「忍」字,能得謹慎遵守,永無災禍,心若不作孽,大地亦不生風波也。舉例不忍之人,若遇不如意之事,其性如火山爆發一樣,但若知忍之人,不與他計較抵敵,雖然他人兇惡爆急之性,亦是自滅,此乃如火藥爆發,無物阻隔,沖出虛空,則自滅矣。所以受他人詈罵,不去抵敵,自然免鬧出一場大災殃,而受不幸之慘也。

所謂忍字,亦不是全指,能忍辱人之欺負而已也。大凡人人之作事,能始終忍苦耐勞,以望事業職業成功,若有始而無終者,就不是能忍耐之人,依此樣作事決定難見功,雖學十藝,亦定九藝不成,最後一藝,亦難得大精通。盼望學道,讀書之人,須要特別忍耐,苦中亦不退志,在忍苦之中,方得精進,自然讀書成名,大道亦成就。

吾指勸世人,若要學此忍字,而願習成慣性,以避萬一事故者,必學水性之軟柔,而向下走,切莫習火性之強暴,以向上炎。須知水之性質,要使其向上,決定不向上,反墜下走,所以學水性之人,頭定軟柔心下氣,事事不與他人爭論計較,且知反省自己善惡。若火之性質,雖然要使其向下走,任你如何方法,亦決定向不下,反而向上浮,所以帶火性之人,其心性定躁暴,難得人和。故吾講此「忍」之一字,乃天下大同之基本,亦是除人生苦惱,延年益壽之良藥也。

(摘錄自 道鐘警明)

遊大成殿拜會  至聖先師

濟公活佛  降

濟佛曰:

現代教育普及,幼童即進入幼稚園接受心智啟蒙,進而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留學,可以說半輩子不離書本,可稱為十足的「學者」。書中文字,幾乎朗朗上口,振筆亦可疾書,究其用處,只為「功名利祿」,若問「濟世利人」,恐怕「辦不到」。書籍中古聖先賢行止遺訓,僅作課題問答之用,無人效法之,豈不變為「白讀書生」?更有甚者,書讀越多,腦筋越奸巧,鑽法律漏洞及犯法技術也越高明,讀書本望「進德修業」,如今卻變為「發財事業」,令老衲感嘆萬分。願世人將課本當做「道德經」,切莫視作「生意經」,讀書求學,旨在充實學識,提高人性品質,若僅淪為「謀生工具」,把書本當做「鈔票」,那就太不值錢了。若將知識作為「犯罪技術」,那就成為「斯文掃地」了!今日我將帶賢徒楊生靈遊聖境,楊生準備上蓮台。

濟佛曰:

今天所見,是儒門聖境,前面是大成殿,我們前去拜會大成至聖先師  孔夫子吧!

楊生曰:

好好!今日榮幸來至儒門聖地,一睹杏壇風光,實在不虛此生。

濟佛曰:

中位坐者正是儒門至聖  孔夫子,兩邊陪坐為四配十哲,楊生快向  夫子行禮!

楊生曰:

遵命!愚生參叩  至聖先師及各位聖賢,祈能指點蠢愚!

孔夫子曰:

儒門有幸,楊生贊儒身立鸞堂杏壇,執聖筆著作聖書善典,作醒世之木鐸,我老夫在天之靈,甚覺心慰。儒門雖不語「怪力亂神」,然鬼神之德,盛乎宇宙,歷劫不滅,故我並不諱言之。蓋世人不知生,焉知死?我恐世人捨本逐末,不善事生前,只求死後,故對弟子訓示有關鬼神之事,皆不以「明言」之。「忠恕」之道,即「慈悲」之教,克己復禮,不違仁道,人性合天,不語天,而天道得之。生死之事,自然可以操之在我,故又言曰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人如能率性做事,不違背人倫道德,確守三綱五常,即合於大道,既「善事」生前,死後自得「善地」,故曰:「生而順,死而安。」可以回復到宗教所指的「安靜快樂世界」,亦即我所說的「大同世界」。反觀今日儒門,教導學生,注重文憑,以作謀生工具,至於品性道德之薫陶,每有當作「副科」看待,所以世人嘗自言:「飽學多奸巧,愚人反正直。」我願世人讀書,除充實知識外,做人做事的道理,亦要明究實用之。否則,藉學識作巧言令色、行奸為巧之舉,功名反足於毁滅自己前程,社會上所發生種種弊案,足以證明,行施巧計者,上天亦回於巧報。

楊生曰:

先師不愧為「萬世師表」,對世上儒生關懷備至,故以「德配天地,道貫古今」一語稱頌讚揚,實嫌不足,  夫子之言,猶如金科玉律,愚生當奉為座右銘。請示  先師,儒門徒眾在修道方面應如何進修,及其成果如何?像  先師及先儒們,今天享有這份天爵,逍遙自在,愚生甚為敬慕,不知如何學習呢?

夫子曰:

今世之儒生,為應付升學考試,日夜惡補,腦海浮滿文章數字,觀其待人接物進退禮儀,顯得僵硬陌生,故有人譏稱為「書呆子」。在學者,若有此情,尚可原諒之。一旦離開學校,出於社會,應當將書本中的聖賢教訓,應用於為人處事間,做到「溫良恭儉讓」及遠離四非: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。一日三省,修身養性,雖無出家求道,實已行道,其立身社會,清廉不貪,正是書生報國本色。更者,有教無類,感化世人;則大成至聖之天,早已安排其位,一旦身逝,至善聖域,可以讓他來此逍遙,不受輪迴之苦。

楊生曰:

原來如此,儒門修道,以正「四非」而免「罪」,實與佛道無異,而且住世修煉,更切實際!

濟佛曰:

一個人能夠省去四非,便修成一個正人君子,他就是清高自持的人中人,尊之曰:「聖賢」,也是「仙佛」的別名,在世界做濟世利人的工作,他的性靈與天合一,所以今天在這裡的聖賢先哲,在世間都有他一番「謀世人福利的事業」!

楊生曰:

請示  夫子,您的弟子們能夠侍立身側,是否可以示知他們在天界的生活?

夫子曰:

可以。弟子們因能夠受教不二心,與我合一,奉行吾道,所以今天能夠在聖域中相聚,自非偶然。我有四配十哲,七十二賢人,三千弟子,及數不盡的學人,和奉行我的教化的人,他們都能歸天靈聚一堂。儒者不具宗教儀式,且無神祕感,但若能深契吾道,正心修身、克己復禮、教育英才的話,他的靈性自然能夠超脫凡界達到聖界。以復聖顏回而言,蝸居陋巷,疏水飲食,人不堪其憂,回不改其樂。在現代世人,有誰能夠忍受這種清高生活,保持儒者本色,做個君子儒呢?誰能視富貴如浮雲呢?弟子們在世有這種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的風度,故雖無宗教戒律,亦可謂持戒,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了。生前既有此風度,死後自能夠超脫俗塵牽絆,證道成聖成賢。

楊生曰:

古代聖賢是這樣修法,現代聖賢呢?

夫子曰:

現代聖賢,位證聖界的人也很多,如殿外這些儒士,不乏是現代教師,他們為人師表,一生教育英才,用愛心啟導學生,不貪不取,身雖寒酸,心卻清白,夜以繼日,作承先啟後工作,桃李滿天下,杏壇播芬芳,這些老師身歿都能夠返回天界逍遙自在。所以寄望世上為人師表者,不獨修身養性身教化人,在教學中,當先準備充裕,教學認真,以免領取薪津,而誤人子弟,或為貪圖課外補習費,對正常教學不予認真,這樣有虧職守,無形中磨損自己靈性,將來下場是不堪設想。此地種滿桃李樹,每位教師的成績都可從這裡看出。教學認真,品性優良者,桃李滿園,氣味芬芳;反之,桃李落葉,也無什麼結果。雖然在現代世人眼光中,也許認為此係無稽之談,但對自己道德良心,總該負點責任才是!

濟佛曰:

願世上的教師,都是聖賢的化身,做個萬世師表,春風化雨,受益學子都會感恩不盡的,切莫做個「誤人子弟」的「庸師」!因時刻不早,就此告辭  夫子。

夫子曰:

既不久留,願祝儒風聖德更加輝煌!

楊生曰:

感謝  夫子教益金言……我已坐穩蓮台,請恩師回堂吧!

濟佛曰:

聖賢堂已到,楊生下蓮台,魂魄投體。

(摘錄自 天堂遊記)

論「孔夫子之道」

亞聖孟夫子  降

蓋  孔夫子之道可參天配地,非只普化東方文明,而西方人亦有遵循焉。故東方有儒道釋三教,均以  夫子之道而興教,而西方則有耶回二教,亦以  夫子之道而化人,此乃  上天憫人,聖道應時而生,以挽回世運,化醒人寰者也。

夫子之道,以三綱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為立腳之本,所謂盡人道以合天理,行天道以順人心也。  夫子雖沒,而其道猶存,取之以為整肅社會風氣、正人心、防惡化、息干戈,人知禮義廉恥,則既倒之狂瀾可挽也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

論「從孔教而進道」

宗聖曾參夫子  降

孔夫子之教,以德化人,以道律人,教以修身,導以養性,正三綱、循五常,使民明明德,能止於至善,此乃  夫子之道,  夫子之教也。

自古以來,有志於道者,無不從  夫子之教以修道,養性修德,克修苦練,心與天地同德,與道同體,其行能合乎天理,故不難而得道之者也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

論「修道」

復聖顏夫子  降

孔夫子之道,乃三綱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之精髓也。  夫子之道能修己化人,立己達人,所以天下五大教均以  夫子之道為教理,修道者,乃修  夫子之道也。是故,男人應守三綱五常。女人應遵三從四德。如不遵守  夫子之道,何能成道哉。

嗟乎!世之修道者,不學  夫子之道,而盲目修道,修何道乎,離道矣,豈能超生了死耶?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

三皇五帝

復聖顏夫子  降

我國所稱之三皇五帝,以  孔夫子《易大傳》云:「天皇、地皇、人皇,謂之三皇也。」「以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帝、舜帝,謂之五帝也。」三皇五帝,皆仁德之聖君。是故,以德行仁者王,以力假仁者霸之謂也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