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金篇摘要第一篇

信、解、行、證

佛教教主 釋迦牟尼佛  降

(民國六十九年八月九日  降)

世尊曰:

佛法東去,廣渡有緣,歷朝不衰,慧命永存,端賴佛徒捨身護教之功,吾實堪告慰。今值末法,萬教齊發,而佛法傳佈世界,皈依佛門修學者亦日漸增多,足見佛法有利益於眾生。凡皈依佛門,精守戒律,終身不渝,修至明心見性,皆能按果證位。

楊善生身為鸞門使者,對佛法亦至誠修學,實為善知識也。鸞門普傳聖賢真理,正符佛教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之旨,可謂末法中之正法,如來現身鸞門,應化廣渡眾生,開方便法門,修無量之功德,人人當學之。

因現值佛教末法時期,離佛已遠,末法眾生雖身具「善根」,而無「慧根」。故學佛修道,不能博覽群經,作客觀之探討研究,僅視佛學獨一(專科),其他科目(他教經典)不屑一顧,在主觀見解下,造成偏見,不能將他教稱為「友教」,而口斥、筆書為「外道邪說」,佛口噴血,屠手殺生,實令吾哀嘆!

佛有八萬四千法門,鸞門恭奉古代聖賢仙佛,堪契佛心。清心守戒,靜唸經咒,誠禱上界聖靈下降,香雲所至,清淨眾佛菩薩每感其誠,降臨說法示教,啟迪有緣,廣渡迷津。

若有善男善女奉行五戒,力行十善,一心唸佛,佛必來應。故佛力所至,鸞筆乩書,妙筆生花,說法渡眾,實屬合理易行,願佛徒莫欺「他佛」,自殞慧根。

緣於眾生慧眼蒙蔽,僅眼見紙經,聲聞人說,故出謗言。一道光芒,便可促動靈筆揮書,若以我視之,確為有感皆通,唸佛佛至也。若不信之,佛徒朝暮誦經持咒,豈不也是邪魔外道乎!

世尊曰:

佛法包容一切,故曰「佛法無邊」,「外教」如外圍袈裟,修行者穿之,正護佛體,焉可棄之、毁之。大地眾生,各盡天職,供養佛命,豈容踐踏蹂躪?凡排斥他教,攻訐外人者,皆源於私心、妒心、瞋心未滅,佛口吐火藥,殺傷幾多人?原與屠夫無異。

佛前所供鮮花、水果無非「外道」眾生苦心栽植,出於「外道」眾生之手,佛豈棄之?實令佛感動而起慈悲之心!佛門僧尼「食衣住行」何人供養?何人製作?願佛門僧尼速放下屠刀,莫再宰割德士善友,以免自墮無間,苦報無盡。

楊生曰:

世尊功德無盡,如來大中,心性無偏,為渡一切人,而說一切法,不偏不倚,正符眾生心中所需,弟子頂禮再拜。

世尊曰:

我有正法眼藏留傳天下,猶如金剛不滅,得悟者,皆成佛道。實相無相,當前即是。

楊生曰:

我觀佛陀額前一粒紅痣,是何意義?

世尊曰:

生來具有,死後不去,獨來獨往,不睜不閉,此係「佛眼」。以此觀物不偏,以此觀己則中正,不在左右,獨一無二,靈山上之一盞明燈,由此明心見性直入如來地,故言正法眼藏,妙不可言。

濟佛曰:

此眼能洞觀三千大千世界,大如須彌山,小如一砂粟;所謂「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於密」。

楊生曰:

原來如此。佛之揚眉瞬目,一言一舉,都是佛法,不可思議。請問  世尊,指示當今修學佛道者,如何才能有成?

世尊曰:

要做一個正信佛門子弟,必要有下列的修持方法:

一、信

信佛是真,信己不假,信他人無異,三者相信,一合理相,信者得救,信者成佛。

二、解

解悟佛法,不作文盲字障,由解經而解心,若只解經文,不解本心,如繫寶入牢籠,身雖寶貴,實等囚犯,焉得解脫成佛?解開貪、瞋、痴三毒,始可心身俱淨,頓入佛土。

三、行

信解既做,不行若無,修道貴行,故曰「修行」。行者風範清高,「獨行者為小道,群修者曰大道」,故以一己之行,渡化眾生同行,始契慈悲之旨,不作自了漢。

四、證

佛有八萬四千法門,凡有誠恒之心修持,皆可成就,各修各有驗證,襌僧居士,實修實證;他教他法,各修各證,切莫起分別、瞋怨、毁謗心,以焚喪自性功德,滅却慧根,如樹打「行人」,葉謝果落,因欲傷人,必招自傷,故謂「舉火燒天猶自燒」,切記。

以上四點足作參修之本,而當清淨三業,以了三世因果。

(摘錄自 天堂遊記)

清淨三業,勤行六度

一、身業

身不履邪徑,不染惡習,不任傷生,即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則身業清淨。

二、口業

口不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,則口業清淨。

三、意業

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則意業清淨。

除淨三業外,還要勤行六度:

一、布施

看見一切眾生受苦,心生慈悲,以「人溺己溺,人飢己飢」的精神,布施所能,使苦人得樂,迷者受益。布施分有三種:

  ●財施—金錢、物品去幫助窮苦者,改善他們的生活。或出資捐款印刷各種善書、經典勸化渡人,以改善眾生的心性。

 ●無畏施—凡對痛苦的人,用溫暖愛心加以安慰;遇人困難,施於援手解難,使受苦受難者心中得到平安,沒有恐怖感。如對寺廟佛堂等,獻出勞力清掃維護;或對毁謗正法者,能以無畏精神伸張真理感化之。

法施—以自己所學,領悟的佛法真理,向世人宣說,使眾生同沾法雨,轉迷成悟,學道有成。

二、持戒

嚴守戒律,始能塑出端莊法相。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淨,不犯惡業。當守五戒;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其他奢華歌舞,令人目迷神亂,香煙等亦當禁戒,以維心身清淨。

三、忍辱

修道途中,阻礙必多,遇挫折毁謗,不怨不怒,由忍化恕,心自安之。外忍飢寒,內忍七情六欲,如此道志不餒,不畏困難,學道渡人必能成之。

四、精進

佛海無邊,道山高遠,學無止境,真理研習不可停頓。若有過失,遇人指點,立即改正;凡對眾生有利益工作,當仁不讓,盡力去做,精進不怠,彼岸自達。

五、禪定

要修煉成佛,必需寂靜其心,以免散亂。要普渡眾生,精神須有特別訓練,所以禪定冥想生智慧,遇事始能有定力。

六、智慧

修行者之心性當具有最高之智慧。博覽群經、遠大學識、歷練世故,可以辯才無礙,圓通萬事,渡以眾生自然方便,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墮落魔障之中。世人若能遵照我所述諸法修持,定能成佛。

(摘錄自 天堂遊記)

拈花微笑

釋迦牟尼佛  講道鐘警明!

世尊曰:

夫古時之修道者,玄機妙法乃惟口口相傳,而無文字記載,故玄機不在千經萬典之中。所以古來之成道者,所流傳之經典,只能露頭隱尾,不敢順序指明,因致後來之人,難修證了死之訣,亦不知下手功夫,從何而起。故吾大發慈悲,恐後代之眾生,錯入邪路,難登道岸,乃留下經書數藏,以為修學者,可進道之路徑也。

昔日,吾在雪山苦行,忍修數年,至道成之後,在靈山會上傳法之時,只提一朵鮮花,在眼前搖動兩三回,此為古時之點道法,弟子數百名中,只有迦葉尊者,智慧第一,能悟出玄關一竅,故發出微笑,外無一人,知此鮮花搖動之意也。

莫怪古時之大道,玄機堅閉,不敢輕漏,而明指者何。因教徒常犯皈戒,真修者少,故仙佛渡人,是希望多多益善,但玄機乃暗指,而不能輕漏,恐怕受天譴之故,致大道不能宏開,若古時之修道者,欲遇真明師,是難中加難,若無從前,或屢世,有積功德,兼能守清皈戒者,雖有遇道,亦難凝也(元神凝固不離)。

觀看近來之佛子,雖用名目,皈依三寶,而常犯五戒,因無實心之故,真理亦難明,致此大道不成,永久沉淪於六道之中,受輪迴之艱苦也。

(摘錄自 道鐘警明)

皈依三寶:佛、法、僧

一、皈依佛

世尊曰:

須明吾本性是佛寶。佛者,便不是說有形有像之佛,是指在自身,先天元神,又曰陽神。人若能守住元神,除去後天識神,又曰思慮之神,覺悟原來之自性,日日無憂無慮,參禪靜坐,如如不動,作事問心無愧,正大光明,常抱正氣,此可以謂之佛性也。

為人若不善守元神,做事則奸貪欺詐,心地黑暗,不明是非,事事怕人知,偷物怕人見,此者便是屬陰神。故此陰神下降,則墜入地獄。所以為人,若能消除後天,陰邪之私心,而煉元神還虛之境,以保存本性明朗,自得陽神上昇,則免墜落地獄受苦也。

二、皈依法

世尊曰:

須知自心是法寶。所謂法寶,並不是那畫符念咒、搬運吐納,一切有為之法,就是自身之先天元氣。世人若能養住元氣,化去後天,暴怒毛病脾氣,雖遇不如意之事,永不再發性,能涵養自家,純然先天性情,則快活無限,樂在其中,非金錢所能買也。現出春風滿面,一團和氣,常存而不散,此謂真氣上昇也。

為人若不善養元氣,遇事手動,便發生暴怒脾氣,由氣發而成毒素,致生咽膈等症,有飯亦不能吃,如此之人,死後必到地獄,轉為餓鬼道,歷受刑罰之苦慘。所以世人,若能化去暴怒之氣,則變成和氣,由此而真氣充溢,意無亂動,清靜莊嚴,修持正法,明決是非,公私邪正之理,以煉氣化神,煉神合無,永脫苦海,則免墜落餓鬼之憂也。

三、皈依僧

世尊曰:

須覺人身是僧寶。僧者,不是說那受戒念佛圓頂之僧,就是自身之先天元精。世人若能保住元精,不被後天色情淫慾之擾亂,方免變成交感精,須能斷絕慾念,靜中固守此點真陽,不受走洩,為人若不食酒葷,能清淨齋戒,身無亂動,免致耗散精血,此謂善保真種也。

世人若不知善保元精,真陽耗盡,一旦無常,息斷命絕,陰陽五行之氣,化為三魂七魄,由此而轉墜四生,即胎生,卵生,濕生,化生之苦矣。所以若知保守元精,聚而不散,則精固氣足神全,心無掛礙,煉精化氣,則免墜落四生之慘也。

(摘錄自 道鐘警明)

五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

第一條:戒殺生

世尊曰:

須學佛慈悲,體上天好生之德,須知人與畜生,都係天地化育,同是一個性體,只有轉人身最貴,切勿為貪口腹,而殺害物命,若殺畜生,以飽口腹,豈不是傷天理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視萬物如一體,常抱一個仁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,更要思想,諸佛菩薩,大慈大悲,何等心腸,凡有靈性之物類,不忍害牠之性命,不但不殺生靈,就是一舉步,亦怕踏死螞蟻,一舉手,亦不妄取,亦不亂折草木,並無半點凶暴之心,亦無一點狠毒之意,待物類尚且此樣慈悲,待人斷無殘忍之心思,永不致犯殺生之戒,此乃與儒家成仁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五行中之木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
第二條:戒偷盜

世尊曰:

須學佛佈施,不生貪求,絕不可因重財物,而失義理,須知天下財物,各有其主,不可昧了天理良心,而亂取不義之財物,致作出損人利己之事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見利思義,常抱住一個義字,對於學道修行之人,須加重視,而要反思,古時之帝王,如堯、舜、禹,都能把江山讓人,而再有看破紅塵之客,連財產家宅,都拋棄,何況那不明不白之財物,焉敢亂取,而污我之情操乎。

須知人身寶貴,未知從幾世修來,為妄貪他人財物,而損壞莫大之品行,若如此貪求之人,豈不可惜哉。故修道之人,不但不偷盜財物,若能戒到細微之處,就是男子對於一草一木,女子對於一針一線,皆不敢妄取,而借物件,定要經過主人之手,借錢財,該還就還,更要捨財培德,以功培果,可解歷劫之冤孽,而保守終身,不犯偷盜之戒,此乃與儒家義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五行中之金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
第三條:戒淫慾

世尊曰:

須學佛正氣,清心寡慾,修道須先斬絕情根色性,不為情愛相纏,心不起邪念,眼不看邪色,意不追邪情,須知淫為種下萬惡之源,世人若知改淫慾,而對男女定知分別,視自身是舍利寶珠,能謹慎注意,即免染犯淫慾之險,為人若不守身中至寶而亂淫,以作傷風敗俗之事,豈不是失了父母面目,又誤去一世可貴人身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男女有別,授受不親,亦不隨便接近,常抱一個禮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,更要思想,大千世界男女,皆吾同胞,一性兄弟姊妹,總是 無極老母皇胎兒女,靈山親骨肉,所以夫婦能相勸同修,方為合理。

須知淫為萬惡之首,切要禁戒勿犯,若能看比我多年齡如姐,減我年歲如妹對待,定無受犯淫慾之戒,永免受此彌天罪過,世人若能戒到細微之處,不但不邪淫,又眼耳鼻口身意亦能清淨,正己化人,守道如冰清,守身如玉潔,端正行為,不犯淫慾之戒,此乃與儒家禮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五行中之火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
第四條:戒妄言

世尊曰:

須學佛要守誠實,不得妄談,若濫言亂語,必致惹罪招愆,在世與人講話,若不知檢點,顛倒是非,用口言害人,如此之人,豈不是敗了自己口德。故欲學聖賢者,口業要清淨,常講道德,須說仁義,常抱守一個信字,尤其是學修行之人,更要知有天地神明鑒察,日月星之三光照臨,若說騙人,或唆弄人之話,一言一句,空中便有神祇,記錄在簿上,後來如何算帳?因此無論師長,善朋道伴,不可欺騙笑談,宜誠實待人,感化他人,引行善道,言若無信,不但外人看輕,連自己師友都猜疑,如此要作什麼事業,如何學道哉!

故轉為人道,若能將口言注意勿亂說,以戒到細微之處,不但大端不至妄語,就是許人一件東西,約人哪裡去,前說之話,今講之言,皆能做得主,不敢失信,雖然是實話,亦不要多言,因恐有做不能到之處,便成妄語,所以對此口言,須要謹慎,就不致犯妄語之戒,此乃與儒家信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五行中之土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
第五條:戒酒肉

世尊曰:

須學佛求定心,自然生智慧,須知人之心性,本來良善,可以說無惡之真性,能參合天地之高厚,且人身之氣脈,亦合天地氣候,同其昇降,故曰小天地。學者,若不改酒,本性沉迷,智暗心昏,所以飲酒食肉,定加添心性迷昧,身中五臟六腑污穢,濁氣上昇,何能學道守靜哉。故欲學聖賢者,要清心寡慾,不使病根從口而入,明哲保身,常生一個智字,何況學修行之人,便要思想,古來之修真學道者,都是在深山古洞,渴時飲清泉,飢來食松柏葉,或青菜樹根之類,飢餓度苦過日,不食人間煙火,苦行多年,方成正果,永登天上,如若貪圖口腹,酒葷不改,五臟六腑污濁,本性不清白,如何能得脫離塵垢,證西方淨土,上登九品蓮台哉。

人若能守戒勿犯,以戒到細微之處,不但不飲酒,亦不食肉,日常飯食,亦不思好滋味,只望配蔬菜,不計較食物,淡泊為安,以節儉樸素為便,倘能做出大功夫,再不犯酒肉之戒,此乃與儒家智字之意義相同,又合道家五行中之水字,一樣之理是也。

以上所講戒條,若有皈依三寶之眾,須要更加謹慎注意,切不可違犯五戒,而墜落六道輪迴之不幸,切莫只用名目皈依,而貪安閒虛度光陰,致失良機。須知渡己渡人意義,若自己脾氣魔病不改,亦不修煉大道,致此本性難明,如此之人,自己都不能自渡,反要墜落,何能救渡他人乎。從此看來,如鬼魔渡仙佛一樣,故盼望世人,須遵皈守戒,方不負吾之苦心也。

(摘錄自 道鐘警明)

論「今之念佛」

如來佛祖  降

詩  曰:

傷心世道已遷流,念佛持齋似舊不。

電視冰箱裝冷氣,如斯享受豈清修。

古之皈依三寶,乃虔志清修,所謂行腳托鉢苦修僧者也,所以勤修道果成佛者眾。

昔日,吾放棄太子之尊,皇宮之榮華,而出家從道成佛。嗟乎,人心不古,奢華世界風氣吹入佛門,寺院中安裝冷氣、電視、冰箱,不異富家之裝設,雖持齋念佛,不是苦修道果,而是享修也,如此持齋唸佛何用,莫怪西方之路現今鮮有人行,而地獄之路則接踵而來也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

生身、法身,佛壽長短?

涅槃經說:「諸佛有二種身:一是生身,一是法身。什麼是生身?即隨眾生因緣方便應化之身。應化之身可以說有生老病死、長壽、短壽因緣……。什麼是法身?法身即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永斷一切生老病苦……,永斷因善惡業果所形成的無常轉變的長壽、短壽因緣,不論佛出世渡眾生或不出世渡眾生,法身清淨寂然,非常非無常。」

涅槃經又說,佛隨無量世界有緣眾生應化因緣而「於此三千大千世界,應聲聞行者及一般凡夫眾生業行,示現短壽;無量業行相應的眾生見佛早入涅槃,皆認為如來壽命短促。又應福慧深厚的諸菩薩眾生之共業因緣,示現中壽,若至一劫,若減一劫。唯有佛與佛觀見諸佛法身壽命無生無滅,無量無盡。」

十住毗婆沙論也說:「一切諸佛雖有能力住壽無量,但以渡生本願因緣故,有久住世者,有不久住世渡生者……。」

佛又在涅槃經中自述說:「我已渡盡世間與我有緣可信佛法之人,故於此間娑羅雙樹,入大寂定,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。非凡夫所謂短壽長壽,無常生滅之法。」

又增一阿含經,目連就佛壽長短的問題對舍利弗說……。世尊聽後,解釋說:「眾生命短,佛壽亦短,此事不可定論。怎麼說呢?過去久遠劫前,有一尊佛應眾生善業因緣所感,出現於世。當時人壽是八萬歲,沒有中途夭壽者,彼佛成佛時,便應眾生共業之機,於當日化作無量佛,立無量眾生修三乘行,當日渡盡與佛有緣可化眾生,亦於當日,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。凡夫眾生實不能知如來應化壽命的長短也。」

為什麼諸佛壽命有長有短?當知諸佛壽命有二種顯相:一是報身佛壽命,由佛無量福慧修成的莊嚴果報身相,壽命無量無盡;一是佛的應化身壽命,應十方世界有緣眾生之機所感,壽命有長有短,有限有量。

依涅槃經及智論卷三十四說:「我們見佛出世在這個世間娶妻、出家、參訪、苦行、修證、解脫,以為釋迦牟尼佛今生才斷盡煩惱,成就正覺,而佛實已於無量劫的修行中斬斷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。既證阿羅漢果,早已遠離世間情愛、睡眠、飲食,種種貪欲煩惱穢行。為了隨順過去所發濟渡眾生的大悲誓願,及繼續修學諸佛究竟智慧,而於無量世界,隨願受生,行菩薩道,成就佛果。今生所以出現在地球人間,示同凡夫,乃是『隨有煩惱眾生應當教化之處,以方便應化之身,示現無量本業因緣,教化眾生。』當我們這個世界與釋迦佛陀宿有應化因緣的眾生,都獲得應當渡化的佛法因緣後,佛陀便結束這個世界的渡化因緣,『轉現他方,隨有他方世界宿願應化因緣,示現教化。』」

「諸佛的出現受生,如月出;諸佛的入於涅槃,如月沒。當佛出現某處世界渡化眾生時,彼處眾生,謂佛出世;當佛於某處世界入於涅槃時,彼處眾生,又謂佛已去世;而月性實無出無沒,不增不減,無生無滅也。」

(摘錄自 網路善知識)

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」

普賢菩薩  降

嗟乎,世道澆漓,人心不古,蟊賊蠢起,為非作惡,良民受害匪淺,以致觸怒   天顏,降災厄,禍殃連綿,為惡者如不及早回頭,將至不可收拾地步。

人生於世,轉眼白頭,應了悟寄居凡塵,似蜉蝣不過數十春秋而已,如不及早勤修,枉為人也。

昔,有一屠夫,以屠宰為業,有一日,行至河邊,見一群道人歇足於河邊楊柳之下,乃上前問曰:「道長,你等結群何往?」道人答曰:「欲往靈山求道。」屠夫有心向道,乃求同往。道人曰:「屠夫殺生無數,難以成道。」屠夫聞言,乃自剖腹,將其心腸取出投於河中,適時,晴天忽然霹靂雷響,其心腸變為龜蛇,屠夫腳踏龜蛇昇天而去。

此故事喻言:只要一心向道,「放下屠刀,可立地成佛」之意也。

現值三曹普渡之期,處處飛鸞,啟化真理,苦海盡放慈舟,如能立志向善,則登彼岸有路,願爾世人悟而勉之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

補經所

文殊菩薩  降

聖、佛、仙、神下凡所著作之千經萬典,其用心在勸化世人靜心默念,了悟經意,信受而奉行,棄罪孽以修善果,進而朗誦以感化幽魂,此乃誦經之意義也。

嗟乎!世風日下,道德淪亡,世之僧尼道士得錢代人消災解厄,誦經拜懺或設道場為亡者超渡,亦非得錢不可,甚至彼此談價而後為,變成藉神聖之經懺以圖利,豈不違背神聖之慈悲心乎?

但僧尼道士其本身之修為,是否有修己渡人之德?

所以,地府第一殿所管轄,設有「補經所」,凡世之僧尼道士得錢為人誦經拜懺,有「遺失字句」或「節減其經文字句」者,一旦至地府,即發交「補經所」;各入黑暗斗室,內藏經懺,其遺失字句或節減經文之處,概簽明補誦百卷。補經所內設置燈盞貯油,只用細線一根燃火,或時明亮,或時黑暗,不能一氣即速補足。

如僧尼道士或在家男女,拜念經懺不得人家錢財,自心自口,拜懺誦經,倘有誦錯或遺失字句,重在心誠,而不重字句,則可免入補經所補經。希世之僧尼道士得錢代人誦經拜懺者,慎之。

(摘錄自 聖賢真理)